7月17日,由自治区信息中心权威编撰的《广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(2025年)》在南宁正式发布。这份历时半年调研编制的报告,系统梳理了广西AI产业过去一年的发展成果,并首次披露多项关键数据。白皮书显示,广西正通过政策创新、基建升级、应用落地和国际合作四轮驱动,加速构建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。
一、政策体系全面升级 "双飞地"模式成全国首创
《白皮书》指出,2024年以来广西密集出台17项AI专项政策,形成"自治区-设区市-园区"三级政策体系。其中最具突破性的是首创"双飞地"协同发展模式——即在南宁建设研发"飞地",在深圳、北京设立产业转化"飞地",实现人才、技术、资本的高效流动。
配套成立的广西人工智能发展工作专班,由自治区副主席亲自挂帅,整合科技、工信、大数据等12个部门资源。更引人注目的是规模达10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,目前已完成首批12个项目的投资决策,重点投向医疗影像识别、跨境语言处理等细分领域。
二、数字基建领跑西南 5G+光缆构建东盟数字走廊
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广西已建成覆盖全区的"数字底座":
*数据资源:自治区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汇聚93.79亿条数据,其中涉企数据占比达38%,为AI训练提供丰富素材。
*网络支撑:14.3万个5G基站实现乡镇及以上区域全覆盖,互联网出口带宽较2023年增长42%。
*国际通道:12条通达东盟的国际陆地光缆,使南宁成为国内访问东盟国家数据的"第一跳"节点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—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已吸引华为、浪潮等企业设立区域数据中心,形成"前店后厂"的数据服务模式。
三、大模型研发实现突破 法律通信领域填补空白
广西AI创新成果呈现"多点开花"态势:
1. 大模型备案:"中国—东盟法律大模型"(由广西大学联合北大法治研究中心开发)和"曲尺通信运维大模型"(广西电信研发)成为首批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的本土大模型。
2. 专利布局:截至2025年5月,全区AI专利申请量达2248件,其中计算机视觉(35%)、自然语言处理(28%)两大领域占比超六成。
3. 标准制定:主导编制《面向东盟的机器翻译系统技术要求》等3项地方标准。
四、行业应用深度渗透 形成"7+X"融合生态
广西AI应用已从单点试验走向规模化落地:
领域 典型应用案例 成效
农业 智慧蔗田监测系统 甘蔗糖分检测误差率<2%。
制造 南南铝业AI质检平台 缺陷识别速度提升15倍
医疗 广西医科大AI辅助诊断 肺结节筛查准确率达97%。
交通 北部湾港智能调度系统 集装箱周转效率提高30%。
特别在文旅领域,"壮美广西·智慧旅游"平台整合全区187家景区数据,实现"一部手机游广西"。
五、面向东盟合作深化 签约项目金额近80亿元
作为中国—东盟合作前沿,广西在AI领域已形成独特优势:
*创新中心:中国—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已吸引40个项目入驻,包括:
*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实验室(聚焦跨境支付AI)
*马来西亚AI教育平台(覆盖东盟10国学员)
*企业引进:首批16家东盟企业入驻,包括泰国正大集团的智慧农业项目、越南FPT软件的AI客服中心
*标准输出:与老挝、柬埔寨等国签署《AI技术应用合作备忘录》
六、未来五年发展蓝图 提出五大战略方向
《白皮书》对广西AI产业未来发展提出系统性建议:
1. 路径创新:探索"AI+绿色经济"融合发展模式
2. 基础强化:建设北部湾人工智能算力枢纽(规划算力规模达5000P)
3. 生态构建:培育3-5个垂直领域AI独角兽企业
4. 东盟战略:打造中国—东盟AI标准互认体系
5. 安全保障:建立跨境数据流动"白名单"制度
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负责人表示:"到2027年,广西将力争AI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,成为连接中国—东盟数字经济的核心枢纽。"
这份白皮书不仅是一份成绩单,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纲领。随着中国—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的深化,广西正从AI产业"跟跑者"向"并跑者"加速转变,其面向东盟的独特定位,或将重塑中国AI产业的区域格局。
相关标签:
友情链接